家长夜校启动会观后感
春日夜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乐育镇然仁村委会活动室里,一堂“别样”的夜校课程如期展开,数十名家长围坐在投影屏前,全神贯注地观看家庭教育情景剧《叛逆期的孩子在想什么》。
“原来孩子顶嘴不是故意对着干,而是想被领会啊!”村民李建忠感叹道。这温馨又充满进修气氛的场景,是红河县探索常态化开展乡村“家长夜校”新时代文明操作活动的一个缩影。
从去年7月起,地处滇南地区的红河县紧密结合基层治理实际,聚焦“家风家教”“一老一小”等民生难题,围绕“怎样当好家长”主题在全州率先开展乡村“家长夜校”文明操作活动,迄今已在全县92个村(社区)累计开展活动236场,吸引1.5万余名家长主动报名参加,实现乡镇、村(社区)全覆盖。
家长们纷纷走进课堂,共同探索家庭教育的聪明与奥秘,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格观扎根广大家庭,融入日常生活。通过将家庭教育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家长夜校”新时代文明操作活动正悄然改变着这个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县的基层治理格局,探索出一条“家校共育促治理”的创新路径。
因势而谋聚焦“一个目标”,打通基层治理新路径。家庭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红河县紧密结合实际,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整合盘活各类资源。聚焦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这一目标任务,全县建机制、抓统筹、重实效,以甲寅镇龙美村为试点地,积极探索打造乡村“家长夜校”文明操作品牌项目,利用晚间时段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以家庭“小细胞”打通基层治理“末梢神经”。
顺势而为解决“四大难题”,激活家庭教育新动能。在试点职业取得实效基础上,红河县制定下发《红河县新时代文明操作“家长夜校”活动方案》,盘活阵地资源、锻造师资队伍、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授课形式,着力解决“在哪讲”“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等四方面难题,推动技巧路径更加科学合理有效。乡村“家长夜校”以就近、实用、便民为规则,主要依托辖区新时代文明操作中心(所、站)作为教学场所阵地,打造以重点部门和村(社区)为圆心的乡村“家长夜校”文明操作活动圈,有效扩大教学覆盖面。
全县注重专业力量和乡土人才结合,整合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公益人士、乡贤能人等力量,分级分类打造县级师资库和乡镇级师资库,全县156名教员以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传得开的语言讲好身边家庭教育微故事,常态长效推进乡村“家长夜校”活动入脑入心。深入调研分层分类梳理,打造“1个主题、4类课程、6个元素、N种选择”的“146N”课程体系,通过互动式、体验式、研讨式教学方式,不断增强课程趣味性,提升家长参与度,实现教学相长。县级新时代文明操作中心迄今已开展集体备课26次,确保共享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需求。
乘势而上建立“四个机制”,打造文明操作新样板。红河县持续健全完善职业机制,形成“需求摸底-激励引导-体验回访-成效交流”职业闭环,让乡村“家长夜校”文明操作活动“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通过调查问卷、发放“心愿卡”等方式广泛收集掌握群众的诚实需求,整理细化成215条需求清单作为精准设置课程依据。采取签到打卡、积分兑换等管理办法,多渠道筹措物资,给予进修成效明显的家长相应奖励,有效调动家长参学积极性和宣传带动力。通过现场互动问答、邀请家长代表参与课程评价、入户回访等方式,收集统计满意度、意见建议,复盘拓展资料成效与不足,不断优化乡村“家长夜校”形式和内容。建立“群众点单-心(所、站)派单”“中心点单-部门派单”“乡镇点单-县级派单”的“点单派单”操作模式,发挥资源最大效益,通过共建共享师资库、素材库、家长库的方式,为乡镇开展活动提供送教下乡、云端课程、师资培训、物资协调等服务,形成“资源共享、经验共享、共融互通”强大合力。
如今,乡村“家长夜校”正逐渐成为红河县家庭教育的“能量站”和“加油站”,让文明乡风吹进千家万户,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教育基石,充分发挥阵地影响,聚焦群众需求,丰富活动形式,构建家社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基层治理谱写新篇章。
云南网记者饶勇通讯员毛敬华
来源:云南网